|
痴情翰墨写人生——记青年书法家耿其涛
当下时代,喜爱书法者越来越多,而能在墨海争得一席之地并达到一定造诣者,必定是那些甘于寂寞、不为虚名、心有所向且不失虔诚之人,青年书法家耿其涛就是这样的人。
耿其涛,又名耿歧超,1971年出生于杞县。现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开封市书法家协会、隶书委员会委员,中国楹联协会河南联墨中心理事、刻字委员会委员。他自幼喜欢书法,但直至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才心无旁骛地练起书法来。从临帖开始,唐楷、魏碑、汉隶、行书、篆书,一一用心临摹。他牢记“笔墨当随时代”的教诲,遵循“学古而不泥古”之训,字有出处,笔有宗法,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其书法取得了日新月异的进步,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自我境界。
习字之余,他兼攻篆刻,遍师古今名家,经过多年的苦心钻研、打磨,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谈到创作,耿其涛说,每天习书已成为一种习惯、一种需要、一种生活方式,一天不动笔就像少了些什么。书法,已经成为耿其涛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还有个习惯,就是喜欢观赏别人写字。他认为,看名家写字是提高最快的,能从那里领会到书写过程与笔下作品的统一关系,体悟到书者思想、用笔和整体章法的审美气息。故而,他在观赏过程中仔细揣摩书者的情思趣致,经过咀嚼消化,进而变成了自己腕下活的灵魂。
在创作上,耿其涛特别注重作品的布局、线条的使转、墨色的变化、轻重的搭配。他在传承古代书法名家,集百家精髓,融会贯通的同时,又敢于大胆创新。他的书法师“二王”之雅逸,得米芾之洒脱,法虔礼之用笔,取鲁公之苍浑,然后熔而化之,朴拙厚重,血肉生焉,笔法丰富,意趣生焉,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书风。一字之中,点之丰腴而不臃滞,劲拔而不蒿寒,简繁得宜,自然天成。一行之中,起伏有度、错落有致、气贯意连。行行之间,迎让顾盼、相互拂照、协调有序。通篇之气则激扬跌宕、虚实呼应、穿插互融,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绝妙佳境。谈到书法艺术,耿其涛说,真正的书法艺术应该用两句话来概括:先与古人合,后与古人离。这个合就是认真继承传统,不管是形或者神,首先是似,然后再离开,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不少人之所以不能达到理想境界而成为书法大家,多是能合,不能分,或者未合即离。耿其涛做到了,他既能合又能分,而且这个度也把握得恰到好处。最能全面地展现一个人的生命信息和个人特质的艺术,可能要算书法了。书法的布局、权重、逸让、态势、韵律等,把一个人的气息吐纳、内心颤动、思绪变幻、情感收放一一展露。字如其人,一个人的生命气场、文化积淀、情趣、品位、胸怀等,全息地从他的书法里表现出来。耿其涛的书法作品,无论从功力、性情、气韵、个性上讲,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充分体现了他特有的文化气息、品格趣味,也是他人品和学养的集中体现和流露。耿其涛的书法格调高雅、古拙而不滞,灵巧而不妖。其隶书已很难看出取法于汉碑哪一家,作品是以汉碑为根基融入汉代简牍隶书及草法,用笔自然流畅,主笔舒展,中宫紧收,既得汉代书风之古朴,又得汉简之飞动。可见笔法明快,巧妙精炼,洒脱中见厚重,雄放中见苍劲,给人一种朴茂刚劲,端庄秀美之感。其篆书风格古朴典雅、圆润平正,多从商周金文、石鼓文中传承而来,笔法含蓄、平静,亦跌宕活泼,富有节奏感,多从秦篆、清篆中吸收养分,已初具个人风格。其行书沿着二王一派的书风,平稳中不失大气,传统中不失个性,显示出“风姿柔媚、清润秀逸”的自然美感。谈到练习书法的心境,耿其涛说,他把写书法作为一种修身养性来看待。追求的是散淡、宁静、平实、雅致,把所思、所想、所感、所悟,以及喜怒哀乐等,通过笔墨诉诸出来,使思想境界得到净化与升华。书法在他心里简单、纯粹、干净。他说,他练书法,不为炫耀,不为名利,只是因为发自内心的喜爱。有人说,书者,世间之高艺也,非勤耕不能入其门,非师古不能得其基本,非善悟不能有所成。
耿其涛正是依靠自己的勤奋,心追手摹,对艺术的苦苦追寻,才找到自己的艺术方向,成就自己。天道酬勤。耿其涛对书法的执著和努力没有白费。他的书法作品曾先后在全国首届篆书展、全国第三届隶书展、河南省首届电视书法大赛、墨舞神州电视书法大赛、第二届北兰亭电视书法大赛、“乌海杯” 全国书法大赛、第二届“四堂杯” 全国书法大赛、“汝官瓷”杯全国书法大赛等展赛中入展或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