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名家点评 > 详细内容
- 韩雄平:书法北漂破茧成蝶
- 作者:兰玲 发布时间:2012/5/27 阅读次数:4084 字体大小: 【小】 【中】【大】
这是一个青春励志的样板!
30年前,当幼时玩伴只知嬉闹玩耍时,韩雄平已经变得沉静,在缺纸少笔的年月里,枝上柳条和门前的场院,便构成了他的一方临摹天地。
跟着千军万马过高考独木桥时,法律、管理、经济这些热门科目,一个也没入他的眼。他独辟蹊径,考上了书法本科。
对普通人来说,郑州市政府的公务员,是令人垂涎的美差,可他却毅然放弃,一个人来到北京继续他钟爱的艺术探索。为此,父亲一怒之下,与他断交6年……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一次次非常的抉择和磨砺,让如今只有38岁的韩雄平,迅速在人才辈出的中国书法界崭露头角,赢得一席之地;也为寂寥的山西书法星空增添了一颗亮眼的新星
2012年5月,中国当代艺术协会传来消息,韩雄平入选“中国传奇人物”。这是继去年获得国务院国宾礼特供艺术家后,韩雄平赢得的又一殊荣。
少年书法梦5月14日清晨4点,中原大地还没有苏醒,只有天边泛起的那一片鱼肚白,在昭示着黎明的到来。河南郑州的一个居民小区里,韩雄平已经起床,打开台灯,稍微活动了一下筋骨。然后铺好宣纸,用水滴往墨汁里滴了点水,提起毛笔,开始练字……这一习惯,几十年如一日,雷打不动。
而这一习惯的萌芽,或许从韩雄平一出生,便潜伏在了他的血液里。时光回到38年前的夏天,韩雄平降生在山西保德县韩家川乡下塔村的一个普通农家里。那时候的农村,识字的人不多,偶有会写地契对联的,便是十里八村的文化名人,韩雄平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个人。父亲的字写得好,常有乡亲们找他写对联、地契。而就是这些漂亮的文字,给了韩雄平最初的艺术启蒙。
于是,他没事儿就学爸爸写毛笔字。那时候,别说宣纸,就连普通的作业本,家里也不能完全满足他的需求。他从树上掰根柳条,对着门上的对联,就在院里的空地上画。晚上睡觉的时候,脑子里想着某一个字的写法,在被子上、肚皮上、大腿上,随意划拉。
那时候,他最大的梦想是拥有一本属于自己的临摹字帖。这一梦想直到上了初中才得以实现,字帖名叫《曹全碑》。在此后的三年时间里,这本字帖始终陪伴他左右,“直到现在这个帖子依然保存在家里的书柜里”。
断绝父子情1991年,韩雄平高中毕业,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书法本科专业,从此,开始了专业化的系统训练。四年后,他大学毕业。作为整个家族唯一的大学生,父亲希望他回山西来发展。那时,父亲给他规划了两条路,一条是回保德县法院上班,另一条是到太原上班。
但这两条路都不是韩雄平愿意走的。他想留在北京。北京是全国的文化中心,无数的优秀艺术人才造就了北京得天独厚的艺术氛围。他只想在自己钟爱的书法创作道路上继续前行。他和父亲僵持不下,最终,父亲撂下狠话:“如果你不回来,咱们就断绝父子关系”。果然,此后的六年时间里,他们父子间再没有见过一次面,说过一句话。
但想要留在北京也没那么容易,远郊必须缴纳3万元的城市容纳费,想要留在市区的话,这笔费用是10万元。家里已经不可能给他任何支持。韩雄平不得不调整努力的方向,决定去全国书法第一大省河南,继续自己未竟的梦想。次年1月,河南省大学生分配办公室将他的工作关系派遣到郑州市政府接待办,在政府的接待酒店里,他负责整个饭店的宣传和党团工作。这期间,他结婚生子,日子十分安稳。
只身去北漂3年后,韩雄平实在无法割舍对书法的爱,毅然辞掉安稳的工作,只身来到北京,投奔他的老师著名书法家杨再春。
他与杨再春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他的高中时代。高一那年,他在保德县新华书店买了一本杨再春的《行草章法》,迅速迷恋上了这种狂放不羁、行云流水式的字体。刚上大学那会儿,韩雄平得知杨再春是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的主编。便萌生了亲自登门拜访的念头,又害怕自己才疏学浅,贻笑大方。
终于有一天,韩雄平临摹了一幅杨再春的“大江东去明月西来”,鼓起勇气,敲开了老师的大门。没想到,杨再春平易近人,看了他临摹的字后,高兴地说:“你这个小伙子,很有灵气。”当天,韩雄平便拜杨再春为师。杨再春的笔名叫“墨人”,给他起了个笔名叫“墨印”。大学四年,韩雄平成了杨再春家的常客,在恩师的悉心调教下,他很快从一个书法爱好者转变为一个专业书法家,开始对古今法帖进行系统的临习、思考,开始重视章法、布局。
他从郑州辞职后,第一个想到的仍是他的授业恩师杨再春。他给老师打电话,表达了自己想重返书法艺术道路的想法。
于是,2000年,在杨再春的支持下,他在北京开起了一间画廊。画廊主要用来卖字,他一边练字,一边寻找突围的机会。
穷苦潦倒日然而,生意的惨淡,迅速将他的勃勃雄心打到了地狱。画廊的字很多时候卖不出去,仅有的卖字收入,除了勉强够交每月6000多元的房租外,所剩寥寥无几。
在最困难的时候,韩雄平一天三顿,全凭1块钱的烧饼,加上5毛钱的榨菜维持。偶尔给自己改善生活,买一点新鲜的蔬菜,他也只挑黄昏菜价最便宜的时候,半斤一斤地买,以至于菜市场的摊贩都笑话他。有那么一个星期,身上实在是一分钱都没有了,他把所有以前练字攒下的废纸搜刮起来,打成捆卖了60块钱,这点钱,居然让他熬过半个多月。“自己的日子再苦,熬一熬也就过来了,咱是大老爷们儿嘛。可家里还有辞掉了工作的老婆,还有嗷嗷待哺的女儿……”说到这里,韩雄平的眼角泛起了盈盈的泪光。
于是,这个心存艺术梦想的书法北漂儿,在“五斗米”面前,深深地“折弯了腰”,他把画廊门口的一角辟成了小卖部,卖过酸奶,卖过矿泉水,还卖过冰棍儿。
然而,无论日子多么艰难,韩雄平照样每天清晨4点起床,日复一日,坚持大量临帖。其间,他一直没有间断参加全国性的书法大赛,不断夯实自己在书法领域的基础。皇天不负苦心人,他连续3年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大赛上获奖并入展,引起业界重视。
在走到了谷底之后,韩雄平的人生开始缓慢地向上攀爬。从2003年起,他的字开始卖钱了,最初一幅字卖50元,慢慢地卖成了100元,再后来300元、500元、1000元、2000元、3000元。再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他,媒体也纷纷报道他,他的影响力在一点点地扩大,到2006年底,他的字卖到了一幅5000元钱的价位,艰难的人生自此开始绽放成功的鲜花……
意气风发时2007年,韩雄平来到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研究生深造,遇到欧阳中石先生,得其真传,创作由激情四射复归简单平和。同年,国家领导人出访日本开始“融冰之旅”。经过层层角逐,韩雄平从众多艺术家中脱颖而出,成为随行艺术家中最年轻的一个。
2011年10月,国务院面向全国公开招募国宾礼特供艺术家。招考的硬杠杠有三个,第一必须是本科学历,第二必须是中国书协会员,第三必须在中国书协全国国展上拿过奖。韩雄平完全够格,他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这次“国考”。
初评、复评顺利通过,终评是在国务院办公厅现场面试。范曾、靳尚谊、欧阳中石、张海、刘大为等12位国内书法界泰斗式的人物,是当天的面试官。知识问答之后,是点题现场创作。韩雄平略加思索之后,在宣纸上写下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者乐也”14个字。
别看仅仅是14个字,里面的学问大了去了。其中5个“知”字,2个“之”字,2个“为”字,2个“不”字,每一个字的造型都不一样,且布局合理,悠然天成。
一气呵成之后,韩雄平将这份考卷交上,众多评委一致给出了三个评价:作品气势磅礴;章法结体极美;个性明显独特。最后,去掉一个最低分9.3分,去掉一个最高分9.9分,韩雄平以平均分9.6分的成绩胜出。10月26日,韩雄平收到证书,成为全国仅有的六个国务院国宾礼特供艺术家之一。
本报记者 兰玲
来源:山西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