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唐钧窑掌门人 任合超
任志修是一介书生,他烧制钧瓷,就是为了写书。他家里有个烧制生活陶瓷的小窑,在编写《陶瓷十五论》钧瓷部分时,他遇到了困难,只好自己烧制钧瓷,在实验中寻找钧瓷的烧成技术。那时,神垕尽管已有几家在复烧钧瓷,但都是密而不宣。任志修身穿长袍,在自家厢房内试烧“炉钧”——他先在小小的炉窑底部放上易燃的柴草,再在柴草上铺上炭,在炭上放好匣钵,然后把一件经过素烧、上好钧釉的器物置入匣钵并盖好盖子,再将匣钵四周的空隙部分用炭填实,盖好炉盖,从底部点燃柴草,扯动风箱,煅烧起来。这样的小窑,每次只能烧一件钧瓷,一件体量不能太大的钧瓷——钧不过尺,大概亦源于斯。而今,任志修后裔任坚、任星航父子前赴后继,已经解决了大窑炉烧制钧瓷的技术难题,一窑能烧上几百件钧瓷。与此同时,钧不过尺也成了昨天的故事,烧制一米、两米高的钧瓷,已经不再高不可攀。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钧瓷也迎来了又一个千载不遇的发展机会。在这种情况下,一有“家学”,二有“新学”的任合超先生本当搭乘这般顺风车,在艺术钧瓷上大展鸿图……但是,他偏偏“放下”了自己在艺术钧瓷上的追求。这是为什么呢?给他“沉重”打击的,恰恰是他的侄子任星航先生。“我贷了100多万元,建了大唐钧窑,请星航指点烧窑。”任合超先生说,“任坚是我的大哥,星航侄子是中国钧瓷方面唯一的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在烧窑、釉色等方面,星航都是罕有匹敌的高手。”本是任合超先生把任星航先生请到自家的大唐钧窑指点烧制钧瓷,“人家星航一口一个‘大(叔叔)’地叫咱,但咱的眼皮就是老打仗,睁不开。一烧20多个小时,受不了。只要一迷瞪以打盹,一窑钧瓷就可能马上报废。”任合超先生说,“至少现在,我真的进不了状态。人家星航,只要火一点,那精神头就上来了。这尽头,我哪能比得了,学的来呀?!”一方面比不了,学不来,另一方面,压力更让任合超先生静不下心。“烧艺术钧瓷,是需要心态的。心不静,烧不出好的钧瓷。星航能玩,他游玩的资本,我不能。100多万元砸在窑上,你说我能心静吗?整天想着早点把钱捞回来,你说我能烧出好的钧瓷吗?不能,绝对不能的!”认识自己是困难的。任合超先生一靠“家学”,二凭“新学”很快认知到自己,不能不说是一种幸运。认知到自己的不足,让他选择了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