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术观点 > 详细内容
孙其峰画语录:感人至深-澄澈肺腑
发布时间:2014/6/4  阅读次数:7931  字体大小: 【】 【】【

下笔快好还是慢好

可染先生多次跟我谈到行笔过快是画家大忌,是江湖气。我作为他的老学生,不敢苟同。我认为作画的好怀(水平的高低),与用笔的快慢没有关系。用笔慢的固然不乏大家,如黄宾虹、齐白石……用笔快的大家也不少,如任伯年、傅抱石、胡佩衡、萧谦中等。可染先生是属于用笔慢的一路,他反对行笔过快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他不是理论家。画家总有自己的偏见,而这种偏见正是画家自己的特殊风格的指导思想,不足为怪。

为了吃饭与为了取乐

可染先生认为必须把与文人画同时存在的那些作家画与匠人画一起比较看才能说清楚。文人画作者是文人(不像现在有的新文人画的作者,自己并无半点学问)这是不用辩解的。文人当然有学问,有修养。对比看一下那画,行活(即匠人画)的匠人(俗称花匠)却是没有什么修养,甚至是文盲。文人作画是为了取乐,如同下棋、钓鱼一样;匠人则不然,他们画画是为了吃饭。文人们画画为了消遣,是乐于干,匠人们为了生活不得不干,岂可同日而语?在文人与匠人之外还有一批画画的专业画家(如以画为生的一大批专业画家、皇家的宫廷供奉画家),这些人也是以画为业的,他们与文人不同的是技术熟练(多方面修养不如文人),以画为主。这三种人之间的界限除匠人与文人界限清晰外,文人与那些专业画家有时不太好分。

巧与拙

虽然是两个完全相反的概念,但在艺术创作和艺术作品里,二者却是既矛盾又统一地结合在一起。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巧拙互用的作品,往往失之于小巧玲珑的小家气,如果参之以,那么就可取得巧而不小(小家气)的效果。的作品,如果一味地用,恐怕也很难成为艺术。因此在的作品里也必然结合着巧的成分。如上面说过的齐白石大师的凝重、浑拙的墨笔中雏鸡里的泼墨法,巧妙地表达出了小鸡的毛茸茸的质感,谁又能说这不是巧呢?

到底应如何理解呢?从书法上(包括绘画的用笔)看,那就是所谓;从绘画上看,那就是所谓不似之似似与不似之间不似的一面。,不是真正的生,是熟后的,是用来防止庸俗的生。这个就是字的同义语。绘画上的不似之似不似一面,只是一种手段,最后是要似的——也就是神似。这里所说的不似,在很多情况下正是这个字。由此可见,在艺术创作上,人们不满足于熟,熟了还要返;不满足似,似了还要不似,也不满足于巧,在巧之外还要求

用眼睛看画

搞艺术要有主见,不要随风倒,要坚信自己所走的路。同时不要迷信任何人,每个成名的画家,都有两重性,有优有劣,具体的作品,要作具体分析,不要盲从,要用眼睛看画,不要用耳朵看画。你认为不好的作品,也要看,耐住性子看下去,也能从中学到些什么。同时也要向学生学习,也能从学生的作品中,发现自己所不知或从中获得启发,只要虚心,总会有所收获的,教学相长,就是这个道理吧!

学陈知陈才能出新

努力学习古代花鸟画的优秀传统,强调笔墨技法的强化训练,主张渊源有自有所传承。认为推陈出新的前提是学陈知陈,一定要懂得传统技法和中国画论画理知识,才能继承并弘扬传统中的优秀成分。如果拒绝古人,另起炉灶,不仅是愚蠢可笑的,而且必然沦为无知的胆大妄为,所谓胡涂乱抹,信手乱来者也。

中国画是学问,也是功夫,不能熟练地画出几种鸟,配当画家吗?如同京剧名角,总得有几出拿手戏。中国艺术里离不开重复,中国画的笔墨技巧是在重复中演进的。如读唐诗,能背诵了,也就会吟诗了、赋诗了。学有传统,要挑肥拣瘦取其精华,在传统上稳扎稳打,反对在一夜之间摇身一变,另起炉灶。风格乃作者品性、经历、好尚、修养、学识、技巧的总和。风格应该水到渠成,自然形成。

绘画就是处理各种关系

什么关系,就是相反相成的辩证法的关系。神与形就是主观与客观矛盾统一的关系。笔墨中用笔的轻重、快慢、转折、提按、往来、顺逆……是关系,用墨的浓淡、干湿也是关系,设色中浓淡、冷暖、厚薄、清浑也是关系。又如构图中的宾主、虚实、开合、争让、疏密、聚散、多少、有无、高低、俯仰、上下、左右、阴阳、向背、纵横、繁简……也更是关系,造型上的巧与拙、写实与写意、惟妙惟肖与不似之似也应称作是关系问题。总之,一幅画的绘制过程,无非是处理各种关系的过程。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更多...新闻头条
推荐名家
更多...推荐书画家

 

        联系人:张志军 18638673083   QQ:380881187 QQ: 1207985816   

邮箱: 380881187@qq.com 

    版权所有:名家名品信息网 mjingpin.com

备案号:豫ICP备:14020361号

工信部网站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