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术观点 > 详细内容
嵩山石悟
作者:王长水  发布时间:2013/1/20  阅读次数:3968  字体大小: 【】 【】【

王长水 山水画

人类的发展,历史的演变,怕是离不开石头。石头,在显示地球形成五十多亿年的演化顺序中,揭示了物质——生命——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蕴藏着自然界与人的主体精神的相互关系。可以说,没有石头,就没有千姿百态的大千世界。我的故乡在嵩山,从一生下来,我就与石头结下不解之缘。

从牙牙学语开始,在家门口那块大青石上扳山玩泥巴,得了石气;一上小学,书包里总不断装满鹅卵石,屡遭父亲的巴掌也总未中止;上中学时,曾一趟趟步行几十里到石淙河、少林寺、中岳庙、黑龙潭……看车厢石、摩崖碑、画像石、达摩洞、无极洞、启母阙……

似乎觉得,石头是我的魂魄。在大学美术系时我实习的重点是石头,执教时也总以石头讲画理、书理;而今的“石斋”里,且不说摆有多种多样的嵩山石,即便绘画、书法,朋友们也说画面和线条带有石的意味和情感。与嵩山石情由独衷,启示着我对它的感悟。

一、嵩山石,美在力之律力。嵩山石贵重的价值在于它是世界“地质博物馆”、“地质百科全书”。这是存在的太古代、远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不整合地球演化史料,展示了“嵩阳运动”、“中岳运动”、“少林运动”、“燕山运动”等造山运动的力的壮观。由于每次运动地核内力的量、作用点和运动方向的不同,在内营力和外营力的作用下,形成了今日嵩山“五世同堂”的地质构造和千姿百态的地形地貌,处处显示着地壳运动的力律之美。诸如,水平层理构造的曲线力律美,倾斜褶皱构造的向背力律美,上下位移的断层构造力律美等,这种地质板块相互推挤弹压所形成美的力律表现,显示出大自然在无时无刻地在变化和发展之中,构成了大自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画面和乐章,证明了颠扑不破的唯物辨证法的发展理论真理。如若我们将美学的机理和原则,无论是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与嵩山石联系起来,则可从中体悟出:美学的母体是物质,艺术的本源是自然。物质运动的规律告诉我们,发展性是艺术生命之关键所在,我们要从新的运动方式中认识其新的律动性,从新的发展趋势中中揭示其方向性。从书法发展史看,所谓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告诉我们经验是,美学的发展,就是要从自然创造力的不重复性出发,抓住特定历史时期的矛盾点,启示我们的艺术不重复性,从求异求新中获得新的完美。

当今世界是格局多元化,经济全球化的大势,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的时代,中西文化的衔接、传统与现实的交合,势必形成我们传统民族文化精神的内营力与时代现实生活外营力的碰撞。那么,新时代的美术,在完成对古人兼收并蓄,对西方艺术中西合璧中,在气韵上,就要从丽山秀水转向大智大勇的民族气;从理线续脉转向纵横交融的时代气;从守志游艺转向移情达智的文人气;在形象风貌上,就要从长卷立轴转向方大工整的视角美;从一笔草草转向雄奇刚健的精致美;从似与不似转向抽象寓情的精神美。

二、嵩山石美,美在顽固之美。嵩山石顽固在哪里?嵩山有三大主体岩石,花岗岩锤打不碎,硅岩火烧不焚,石英岩水击不圆,可谓顽固之极。事物的本体性是其稳定性的表现,此即此,彼即彼,在相对稳定阶段绝非此亦彼,彼亦此。“五世同堂”的岩石,均为嵩山石,但它们又各以性质决定其存在,与其他决不混同,显示各自独有的质地美;从方向性看,力面不相同,又显示不同之形象美,诸如:“无极洞”的浑圆美,“车厢石”的方正美,启母石的色彩美,黑龙潭的石的曲线美,等等。在这里,石头成了活生生的文化载体。从中,它又启示我们如何认识艺术的本体性。艺术的本体性体现在三个方面:①客体化,即表现的对象、文化情愫、时代风尚;②主体化,即艺术观,方法论,心态论;③目标选择,即衔接变异点,历史感召点。那么中国美术的本体性,表现在上述三个方面,应该是统一地表现民族文化。结论只能是,民族精神是中国美术的本体性,这是保持中国绘画、书法发展方向的关键所在。尽管我们处在多极、多元变化,全面改革的时代,但中国的绘画、书法艺术,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精神,是特有的民族文化的反映,这种本体性是可以发展的,但是不能改变的。拿书法来说吧,书法最根本的因素是汉字,是一种完全抽象化了的符号。而汉字是中国最基本、最重要的民族文化特征,中国书法吸收和运用儒、释、道的观念,一方面强调客观世界对它的影响,一方面强调人的主观作用,天然地为中国人提供了远比任何绘画都更为直接、简明、强烈地与主体选择容易发生共振的条件。它为寻找这样一种与仿造自然不相关的艺术素材,毅然放弃了早期文字中出现的那些微弱的象形文字,而将其引入完全抽象的艺术表现之中,感悟式地观察世界,强调主体,强调抽象,超越了西方抽象艺术是对客观世界的抽象变形描绘,以表现无意识心灵的界限,而成为中国人和中国艺术的主体精神,因而,这种主体精神表现为艺术的本体性。它深邃、博大,被一些哲人称之为“纯东方式的艺术精灵”。书法的抽象艺术观念,影响了绘画的表现方式——大写意;影响了戏曲艺术——一鞭当马,一桨为舟,一个圆场即行千里……所以,书法必摒弃早被历史淘汰的所谓梅花字、蝌蚪文、鸟兽书……一切以形描字的庸俗书风。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人以适应时代创新为名,仍将书法艺术作为工艺美术对待。难道我们需要把“房”字描绘成多种多样的“楼厦”之形吗?故而我们说:守住表现民族精神的民族艺术思想,就是守住中国艺术的本质和方向,这是中国美学本体性的必然要求。

三、嵩山石美,美在混沌之美。无极、太极是中国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不能说它不是科学的,因为,它符合思想发展的规律。科学研究成果表明,地球发展的早期阶段,其表面被水包裹着,水雾包围笼罩着地壳,二者混为一体,我们的祖先称之为“无极”之象,用浑圆中隐现一点来表示(⊙)。大约在三十亿年前后,嵩山地区的海底发生了火山喷发,岩浆侵出地表,形成了嵩山地表雏形,山水离分,天地明白,我们的祖先谓之太极,以一圆中两条黑白环绕的鱼形表示,喻以阴阳相克相生。经过之后历次造山运动的作用,大约在15亿年左右,形成今日的嵩山形体。这样,嵩山的结体就按照每次造山运动地力的力量、方向、作用点构造集合而成。不同矿物元素的混合,不同岩石种类的混合,不同变质作用的混合,使嵩山的地质结构极为复杂多变,在岩石性质、走向、色彩等方面,形成了一种色彩斑斓的混沌美。混沌美质朴,内涵丰富,外延广泛,是大美。这说明,大美来源于物质多元的相容性。相容性,或叫包容性,是艺术发展的重要原则之一。

周俊杰先生的研究表明,中国书法从夏商甲骨文始,经历青铜文的洗礼,石鼓、小篆的奠基,到汉代碑刻关键性的变革,草书、隶书先后出现,四体皆备,形成中国书法史的第一个高峰,到魏晋经北南两派的对峙,将书法引向第二个高峰。而唐楷、狂草的成熟,将书法艺术诸因素推向一个新的顶点,显示了书法艺术大美的气度,又将其推向高峰。书法发展到清,以吴昌硕为代表的一代书法家,意识到帖字作为书法的正宗气数已尽,从碑刻中找到了一条新路,为古典书法写下一曲挽歌,此为第四高峰,从而奠定了书法向现代转型的基础。四次高峰的千年更替,尽管门类多种、派别林立,有对峙,有争执,有打斗,但最终使人们对书法艺术本质的认识,对创作思想、创作方式、表现手段等方面逐步发展完善,达到了相对统一。这是我们的书法先辈们遵循相容性原则的结果。

由于书法基于汉字的依据,它不象美术一样将大自然和整个世界作为源泉,这样就使它难以天然地走向世界。然而,正因为它所依据的不是客观的物质形态,而是被抽象化了的汉字,即远离客观世界的线条,所以它又具备的拓展性而可以使东西方共同对抽象线条感悟的基本特征。尽管没有汉文字基础和对东方线条美的感悟力,不能够进入创作,但欣赏者可以从抽象的线条中感悟到人类共通的审美情感,即它所表现的情绪、意味。二十世纪书法在东方的再度复兴,在西方艺术界引起的震动,都表明了古老的东方艺术完全有足够的本体条件和优势而向现代艺术迈进。从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史上的几个大阶段看,都是在毫无恐惧地吸收外来文化之后获得成功的,即使外来文化一个时期多了些,甚至占领了我们的某些领域(如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但中国人民从未被外来文化同化掉,相反,总是将外来文化化到本民族的艺术中,经过融会,最终形成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所以,我们对外来文化的引入,不必过敏,不必恐惧,要相信自己丰厚的文化及其溶解、消化外来文化的能力。二十世纪末期,西画理性科学的自律性对国画道器合一的认知性有相当大的冲击,但这种冲击是时代进步与艺术发展的动力。新时代的艺术,应采纳周俊杰先生关于“书法新古典主义”的观点,即,新时代的艺术,既要对传统艺术兼收并蓄,也要对外来艺术中外合壁;既要遵循体现社会意识形态的民族性、阶级性的原则,也要体现人本、人性的人类共同遵循的美学原则。形成思想上的撞击,既吸收又突破,走向新的表现领域。这就是嵩山造山运动相容性对艺术的启示。

四、嵩山石美,美在人文精神的注入。如果说“五世同堂”的地质史料是地球历史的例证,那么,嵩山的石头则是民族文化的史书。已仙逝的少林寺德禅大法师曾说:“嵩山美,美在石,美在石头会说话,会说儒话,会说道话,会说佛话”。的确,嵩山是儒、释、道三教合一之地。三教文化的荟萃,均以石头为表现载体。少林寺“达摩隐像石”,不仅是诉说了一个达摩面壁十年的艰辛故事,更是向人们讲明了大乘禅宗理念觉悟的机理。“无极石洞”、“太室”、“少室”、“启母”三石阙,以其形象和文字,讲解了阴阳相生相克,又相互转化的道家理论所显示的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嵩阳书院的幢幢碑刻、画像石和“石淙河摩崖石刻”则诉说了司马光及程朱理学的儒教大成。由此看来,嵩山石美,是由于人文精神的注入。嵩山石头是文化的表现,中国艺术是表现艺术,它区别于西方艺术不仅仅是表现客观世界的外形风貌,更重要的在于表现历史的人文精神和时代精神。

嵩山“五世同堂”的不整合地质史料,表明了地球历史发展的时代性和地貌形成的多样化。其时代性展示了各个时期岩石层的不整合的接触关系,各个时代的变形和叠加关系。这些关系,显示为嵩山的主体——太室和少室,纯属山地地貌,峰峦峥嵘,峡谷深邃,危崖高耸,壁立千尺,各期构造形态的发生、发展生成关系,形成了复杂的复式倒转背,向斜构造,均发育着次一级、更次一级,各种多样,形态复杂的褶皱,如相似褶皱、同心褶皱、层状褶皱、肠状褶皱以及伴随褶皱所形成的劈理、片理、次生变质条带、挤压透统体及矿物线理等。这一切形成了嵩山地质地貌的多样化。将嵩山的自然历史与“三教合一”的人文文化联系起来认识,二者之间的确表现着统一性。这启示我们,艺术的发展,要时刻关注着时代性和多样性两个命题。任何一种艺术,倘若没有体现时代特征的主旋律和多样化的表现,历史则表现为停滞或倒退,艺术也因其发展源泉的枯竭而僵死了。

“时代”是时间过程中一个空间的概念,它的总体特征是由无数个个体来表现,即多样化。时代只选择那些能深深与之共鸣的诸种因素,并将其重新组合,以形成新的、与时代所认可的艺术形式。形成时代的多样化,必须人为地、带有极大主观性地对艺术历史的每一个部分进行整理、评价和重新组合及其在结构上的改造。它的立足点是“当代”,“当代”所能达到的审美、思想高度和开放度是真正体现艺术时代特征和多样化实践的关键。

当代中国美术的发展,建立在改革开放和世界文化大交流的撞击之中。要实现体现这一伟大时代特征的时间与空间、时代与个人、整体与局部、主流与支流这种对立统一的多样性时代美术,一方面我们要以最大的力量走向传统,另一方面则要面对世界现代艺术思潮,在最古典和最现代的两极碰撞中寻找自己的支点。否则,只注意两端中的某一端而否定另一端,时代性和多样性则成为历史的遗憾。我以为,国画的发展,应该从宋画的构建程式中,从元画的崇尚意味中,从西画的关照自然中以极大的主观精神进行撞击,既吸取,又突破,形成具有新的时代特征的审美意识、审美实践的作品。

来源:名家名品信息网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更多...新闻头条
推荐名家
更多...推荐书画家

 

        联系人:张志军 18638673083   QQ:380881187 QQ: 1207985816   

邮箱: 380881187@qq.com 

    版权所有:名家名品信息网 mjingpin.com

备案号:豫ICP备:14020361号

工信部网站

版权声明